故乡的翠竹

故乡的翠竹

不韵散文2025-10-25 20:31:48
环溪皆山也。其东隅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故乡也。一日重读欧阳文忠公《醉翁亭记》,稍加“篡改”竟成为描写故乡的佳句,遂信手拈来。文忠公泉下有知甚怒也?甚慰也?故乡不知是从哪一代祖上开始命名为
环溪皆山也。其东隅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故乡也。
一日重读欧阳文忠公《醉翁亭记》,稍加“篡改”竟成为描写故乡的佳句,遂信手拈来。文忠公泉下有知甚怒也?甚慰也?
故乡不知是从哪一代祖上开始命名为溪口,意即小溪之出口。故乡四面环山,一条小溪穿村而过,小溪两边群山耸峻,茂林修竹,翠绿葱茏。山回路转之处豁然开朗,溪边向阳平缓处,木房竹楼邻水而建,溪流潺潺,儿童相与嬉戏,欢笑之声闻于四野。
山风吹来,满山遍野的翠竹闻风起舞,成千上万婷婷玉立的翠竹随着风向一起摆动,很远的地方都听到“哗——哗”的声响,外人听来以为是山崩地裂、摧枯拉朽了。其实不然,别看翠竹细长的躯干,初看弱不禁风,其实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在《题墨竹图》中说道,细细的叶,疏疏的节,雪压不倒,风吹不折;清代画家戴熙在《题画竹》中也写道,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这就是翠竹的风骨。
到了砍伐季节,你可以听到四围的群山中不时传来像高山坠石、像鞭炮齐鸣、像火箭扶摇直上的风驰电掣般的呼啸声,声音由远及近、由慢到快,最后响成一片,就像多种乐器在演奏交响曲,高潮骤起,天籁之音不绝于耳。这是乡民把砍伐的竹子沿着用竹子搭好的滑道,从山顶一直滑到山脚,滑到小溪的身边,就像过山车一样越滑越快,声音也就越来越清脆、越来越尖锐。记得在小时候的语文教科书中有一篇袁鹰写的《井冈翠竹》,印象十分深刻,他把翠竹出山的情景用诗一样的语言作了描述,至今还能琅琅上口:你看,你看,这不是又一批新砍的毛竹滑下山来了吗?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的等待着你们!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民的风格吧!
故乡不在井冈山区,但故乡的翠竹也有井冈翠竹一样的风骨吧?
离乡愈久,思乡更切。故乡的翠竹总是在睡梦中向你点头,还在你耳边轻轻的叫着“呼啦呼啦”——回来!回来!每当这时我就想起了板桥先生,郑板桥可能是我知道的和竹子联系最密切的古代先贤了。他借竹抒情,托竹言志,留下了许多广为传诵的咏竹名篇。“衙宅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听竹声萧萧,想到了人民啼饥号寒,看一枝一叶,却存忧民之心,尽瘁之意。“老老苍苍竹一竿,长年风雨不知寒。好叫真节青云去,任尔时人仰面看。”“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也无心。”这些诗中之竹,有品格,有气节,坚韧不拔,超凡脱俗,这是郑板桥推崇的人格境界,也可以说是他人格的写照。看到他笔下的翠竹,不禁对这位老先生仰慕不已。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读着东坡先生的诗,心里只有感慨了——现在遍地都是食有肉,居无竹!俗人居俗世,何人能够免俗?
记忆至此,不由得让人更加思念故乡的翠竹了。
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山那边是故乡吧?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