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音乐

人和音乐

轻机散文2025-08-08 05:31:05
人从呱呱坠地,便于音乐相伴相随。
当我们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我们便天天在妈妈的摇篮曲中缓缓睡去,那时候音乐对于我们来说只是大人们为了让我们做某种事情的辅助工具。随着我们渐渐长大,音乐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但是,童年时期,毕竟我们还不成熟,音乐对于我们来说并没有我们自己的意识,只是别人叫我们如何做,我们便怎样做。很大程度上,我认为音乐人就是别人手中教化我们的工具。例如,小时候我们唱的“劳动最光荣”,是在教我们要热爱劳动,而在学校时都要学的国歌,则是教我们要热爱国家。还有,许多小孩子从小就会被要求弹钢琴等,这实际上很大程度上也是来源与家长或者是身边的一些事物。因为,大人如果喜欢弹钢琴,往往会要求自己的孩子能继承自己的技术,或者说周围有许多钢琴人才,小孩子便会不自觉的模仿。所以,依我之见,儿歌反应的人性是非人性的,因为,儿歌的主要喜好者儿童并没有真正独立的人格意识,他们还没有自己成熟的思维和见解。
随着人渐渐长大,自我意识便会越来越强。于是,青年,一个由无意识到有意识过渡阶段的人群,便会喜欢那种歇斯底里的摇滚音乐。因为,大多数的青年想脱离自己的监管人,同时又没有什么社会基础支持他们那么做,他们便会变得叛逆。他们的情绪需要得到发泄,因此,在歌厅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青年,挎着一把吉他,疯狂地摇滚。如果,那些青年的情绪得不到好的宣泄但是,他们便有可能沦为社会的问题青年。不过,摇滚青年毕竟只是社会的一部分,还有一些青年,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各个方面的压力,心情压抑,于是,他们沉迷在那些忧伤的音乐里面不能自拔,因为,他们觉得那些音乐里面的唱词,便是为他们而写的。这些青年往往是人群中比较优秀的部分,因为他们的意识相对而言已经比较自主。我记得艺术概论的老师说过,人的第一种意识便是孤单意识,人有了孤独才会成长。这些青年由于压力太大,感觉无人可以理解,便将自己的一腔心事,倾诉于歌曲中,歌曲成了他们最忠实的伙伴。还有一部分青年就属于现在的非主流青年了,他们往往是追求个性的那一部分,他们有自己喜欢的独特音乐,每一首音乐都反映了他们自己的个性。例如,许多青年疯狂地沉迷于周杰伦,因为他独有的模糊不清的唱腔,也有人喜欢奶茶磁性的声音,能给人带来一种宁静明澈的感觉,还有人喜欢王菲沧桑的调子。这些不同的歌曲都显现了他们不同的个性。
及到了成年,阅历过了社会上的人事沧桑,心灵也会蒙上沧桑的感觉。是故,他们为了排遣疲倦的身心,开始回味过去的美好。于是,邓丽君的歌声经久不衰地唱响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九妹,好汉歌,也重新流行起来,不断轮回着他们的地位。
到了老年,人生走了一大半,一切仿佛都已经无所谓了。于是,知天命,耳顺,成了形容这一群体最多的词。电视里面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一个旧式的留声机放着一张碟片,一个老人坐在摇椅里,手指轻轻地点着扶手,闭目养神。街上会有三五成群的老人坐在一起,哼着古老的调子,咿咿呀呀地拉着沧桑的胡琴。热闹的场所,会有一群幸福的老人,尽兴地舞着秧歌。对于他们来说,除了回味,便是静静地享受美好。
生命的尽头,哭丧歌作为最后的颂词被唱响,表示对死去的人的留恋。入土的时候,随着几声哀嚎的号子,人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人的一生离不开音乐。人的一生因为有音乐相伴而不会害怕寂寞,音乐的一生因为有人的相随而流长。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