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永幸刺桐城

月圆永幸刺桐城

窋室散文2025-08-15 18:08:04
又近中秋之夜,应是团圆之时。而却自行一人,独处他乡,脚下非家乡之土,手捧非家乡之水,屏息非家乡之气,头顶非家乡之穹。愈是月圆,愈是思念,怀乡自古以来如是而已吧。静夜时分,尤是拦不住回忆,思绪如蝴蝶一般
又近中秋之夜,应是团圆之时。而却自行一人,独处他乡,脚下非家乡之土,手捧非家乡之水,屏息非家乡之气,头顶非家乡之穹。愈是月圆,愈是思念,怀乡自古以来如是而已吧。静夜时分,尤是拦不住回忆,思绪如蝴蝶一般翩翩飞入遥远的刺桐城,那里刺桐花正红,那里月初圆。
日已末,月将出。漫天的余霞几近散去,十五的圆月缓缓从东边升起,站在凌霄独立的宝盖山下翘望,明月还似一颗珍珠镶嵌其上,而孤驻山头的姑嫂塔又仿佛是画刻在珍珠上的幻影,时明时暗,若隐若现。忽而,一阵略带寒意的秋风拂过,耳中似乎传来了环佩被风带起的声响,莫非是姑嫂二人身上所戴饰物发出的。闻声而至,姑嫂塔《闽书》有载:“昔有姑嫂嫁为商人妇,商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还是静静地伫立,面朝着那片大海,借着明亮的月光,远眺大海飞帆,苦苦守望着亲人的归来。日日夜夜,她们都如此这般翘首以盼,希望月圆之时能和亲人团圆,却常常把汹涌的海浪当作远方归来的船只,她们欣喜若狂,但潮水打在礁石的声音击碎了她们的希望,一次又一次。我默然不语了,月儿还依旧照着,永宁卫和我一样都静穆了,为姑嫂二人虔诚地祈祷。
月儿初升,到这时,也已过了一二时辰,周遭的一切都宁静下来了些,这时的崇武应该变得热闹起来了吧。出海的渔船接次靠岸休歇了,渔夫们却仍是忙碌,他们趁着月儿正亮,大声吆喝着箩筐中鲜活的鱼蟹,古城里的老人们把藤椅搬到石板路旁,安逸地靠着,享受这来之不易的安宁,品尝着前所未有的甜美。登上古老的城楼,虽然墙体的石头已斑驳甚至有些脱落,但仍能感受到戚继光战时海上视师威风凛凛的震撼。月光把海上照得波光粼粼,把古城照得异常通亮,也照开了那段英勇却不忍的历史。在倭患频袭的明代,古城还是没能躲过那场浩劫。嘉靖三十九年正月,倭寇入城洗劫,烧伤掳掠,不屈的城墙在见证,四十二天不落的日月在见证。远处的大海依稀还听得到受伤古城的抽泣,圣洁月亮的暗自悲鸣。唐人刘禹锡曾作《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慨叹金陵的萧条和衰落,但我想古城的石头墙应该是不会寂寞孤独吧,因为家乡人没有放弃惨遭沦陷的崇武,四百多年后的今天,它依然有忙碌的渔夫,安逸的老者,忠诚的海潮,如水的月色陪着。巍峨的古城一切还生机勃勃。
约摸是又过了一二个时辰,凌空的双塔托着这一轮明月到了天心,寺内那棵老桑树上依旧长着白莲花,浅浅的月光照着乳白的莲花瓣,散发出了普世的圣洁。树下,一位法师幽静地踱着步,诵读完了一天的经,脸上依然显不出半点累,他放松地凝望这一轮圆月,遐思着。思考着人生的意义,生命的周而复始,精神的飘然淡定。他借着明月在回味着过去的甘苦酸甜,最后淡淡地笑了,月光下的那个笑是那么地清晰,那么地释然,那么地无所牵挂。我不禁也冲他笑了笑,替他高兴,他终于参透了那轮明月。有缺有圆,自亏至盈,不断追求完满的月亮。他就如同那个月亮。弘一法师终于在千年古刹找到了他精神的归宿,只有精神才是这一轮明月所能给的圆满。
明月一直照耀在天心,我不希望它西沉,永远抚摸着多姿的刺桐城,此时的刺桐城已经沉睡了一大半了吧,或许只有火红的刺桐还在忙碌,它们翩翩化成蝴蝶轻轻地飞入久居异乡人的梦里,把家乡的月光,家乡的记忆带给他们。
因夜里梦游刺桐城,故记之。
中秋已过了一个多月了,心中仍不忘那个梦,那梦中的故乡。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