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于野

君子于野

劳问散文2025-08-31 04:07:24
1.草中埋珠,君子于野。人世中的相遇,无谓形式,无谓境点。水墨中的相悦是野生的太阳。野草中的出没,沃野里的隐忍,时间一长,牵出一个脱俗的君子。2.“君”有千千形,君是哪一列?君子不齿,不与同列,同行。
1.
草中埋珠,君子于野。
人世中的相遇,无谓形式,无谓境点。
水墨中的相悦是野生的太阳。野草中的出没,沃野里的隐忍,时间一长,牵出一个脱俗的君子。

2.
“君”有千千形,君是哪一列?
君子不齿,不与同列,同行。你我若不是同一情性的人,怎又于茫茫俗世中辗转相识、相知?摈弃世间俗事,哪怕只剩下两袖清风,定然也是要携手看夕阳。此间,风景是唇齿之间的相依,无需只字片语,脉脉尽可知。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里的风,传到这里,依然息息相脉。先人视野何其拓广,目光所不能触及之处,依然有光烁烁。人活俗世,难有时下清醒、坦然之人。往往,站在那个位置,却不做该做的事情,没尽该尽的责任。或有幡然醒悟时,却为之晚也。这样的人,不能谓之“君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古人明里暗里一直都在说——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这不也是君子吗?这样的谦忍需要大爱和大美来支撑。也不知是谁在何时何地发明了那个“利”,又是谁第一时间道出了“利心”?古往今来,这万千的“愠”和“恼”啊,多少都与“利”相关。
人以裸体出世原本简单、纯碎,日复一日的尘埃腐蚀、积淀纷纭了各式的人态。“君子”,大约就是如此形态浓郁之时腾空问世的。“浑浊”与“清明”对等,“君子”与“小人”对等乎?
人并未有先知之觉,都是不自觉的来到这个世间的。来时都是平等的,在续下来的时月年景里,各自因修为的不同,各自形成姿态万千的人。人活俗世,最终是要向现实低头的,你尊重它,它或许以“君子之道”回敬你,你践踏它,轻点,它嗤之以鼻,再严重一些,就不是凡人可预测和招架得了的。既然来到这个世间是不能选择的事情,我们在大千世界中,也只能坚守日益成熟的“理想”,所谓底线。

3.
莲,花之君子者也。我愿意做周先生笔下的君子。清心寡欲的生活,其实是一种超然脱俗的向往,非大智大慧之人,难以抵达。
板桥生前最爱竹。还有那位先生也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竹露荷风,水墨浓淡,诗情画意,都是骚人雅集之杰作。想那“竹林七贤”,谁个不是蹁跹公子,才情满腹?最值重提的是那嵇康公子,断台一曲《广陵散》,回想,依稀萦绕此间。
竹之君子之情性、灵魂,贤人借之言志,托物喻情性,好一个风高亮洁的君子。先人总是以各自的方式在传递着最纯洁的祈愿,后来的人,有几人能体恤先人的情怀,有谁又能懂得他们的昭引?
松竹梅,岁寒三友,亦君子也。时下冬天,雪尚未传递一丝消息,梅兀自的开,松涛失了底气,竹像走错家门的浪子,画家画它们,念的是心底的美,渲的骨子里的豪情,染的是残存的希望呵。

4.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与人相交,原本就该如水般清澈、清淡、清明。交之,成为知音,又源于互相宽怀的理解。这理解,如情人久别重逢,握手,默默不得语,心与心却相依、相通。这交集与理解,不苛求,不强迫,不嫉妒,不黏人,想起的时候,轻轻的一个问候,需要帮助,不用伸手,自然去帮。
“君子”源于孔子,在中国,已成为一种“文化”。中国文化何其深?君子于世何所为?真是应了那句——“经过倦俗态,在野无所违。”
“君子于野”也好,“君子在朝”也好,其实,在野的是人心,膨胀之心,蓬勃之心,奔腾之心。唯有梦想不灭,才有可能近“君子”,斥小人。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