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之今昔
60年代,我的老家那里基本没有公共汽车,人们出行,主要依靠自己与生俱来的一双腿脚与两只肩膀和不知发明于哪个朝代的独木轮子手推车。那年代初期,我只是个10岁左右的少年,我的叔叔家离我们家相距百余华里,因家庭原因,我要经常往来于这段百余里的路程。这百余华里是我小时也是至今一天靠步行走得最长的路程。也正是这一天走百余里路的经历锻炼了我一双腿脚的韧劲与耐力。以至后来17岁参军后我比一些老兵在拉练中强行军走路还厉害。
70年代,公共汽车开始“普及”,但道路与车次却十分有限。道路大部分都是石子加泥土铺成的路面,坑坑洼洼的,人坐车中常常被颠簸得五脏出窍,尤其是经常遇车在路途抛锚的情况——路况不好,车况就不好成为恶性循环;而车次呢,一般仅为一天三趟或两趟,若错过了这几趟的机会,就再无其它办法到达目的地了。我那时在钟祥县工作,从老家到钟祥不足500华里路却要“走”三天,在途中需要住两晚。两天能到就必然是走了“捷径”的。那个时候人们的出行难可真是难呢!据传,当年尼克松总统访华,针对我国交通拥挤状况曾向周恩来总理建议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或可以减轻一些。是否真实,有待考证,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那时的出行难问题。
70年代末至80年代,柏油路全面铺开,道路状况有所改善。但车次与交通线路还是十分有限。人们仍然面临出行难。
90年代以后,我国交通事业可说是突飞猛进快速发展。二级公路、高速公路(过去不仅没有,连说都没听说过)修了一条又一条,真正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直至90年代初,我从宜昌回一趟公安老家,要一天时间。现在无论是回到公安城关还是去乡下,仅2个小时左右搞定。我的老家紧靠207国道,却直到80年代因在几条河上架了桥梁而有了直达公共汽车。现在是高速公路通到了老家门前……交通的便利真正是今非昔比,令人感叹时代进步的惊人变迁!
而人们出行乘交通工具的“高境界”——飞机,只是在近10多年时间里才开始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将时光倒回30年,在我们这地方莫说乘飞机,连看到天上有飞机飞过也很稀罕。记得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如若要乘飞机还一定要有县处以上单位的介绍信方可购买飞机票。可是在今天,我们这个地市级的宜昌也有了国际机场……人们出行乘飞机比那时乘公共汽车还要简单便利。
交通事业的发达,充分显示了我们伟大祖国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我们庆幸赶上了好时代。记得70年代,我有一次在探家的途中,有幸搭上了一辆北京吉普的便车,事后我逢人便说,让我兴奋和庆幸了好一阵子。因为那时只有正县级的单位及其领导干部才有资格配坐北京吉普呢!有件事至今记忆犹新:那是1987年的一天,我陪同单位的党委书记也就是现在人们说的“一把手”从新建的单位回老单位去,那是一辆伏尔加轿车,车上有空位,这位书记已是60开外的人了,马上就要离休,他的老伴要随他一同回家去,可老书记就是不答应,说:“这是工作需要才能坐的,你不能坐这个车。”他的老伴只好眼泪汪汪地去搭乘公共汽车。现在不仅普通百姓能坐上高级轿车,很多人还能买得起高级轿车。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让我们的国家发展进步之快,让人始料不及!
文章到这里,不期说点题外的话: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面对如今如此方便的交通,人们以车代步成为习惯。对此,我有些杞人忧天起来:人们将一双腿脚的功能渐渐萎缩了!依我的经验,人们坚持走路对身体健康好处极大,甚至胜过其它体育锻炼。日本有个医学工作者叫春山茂雄,他写了一本书叫《脑内革命》,其中阐明一个观点:一个人每天应该有5000到10000米的步行锻炼,对身体会有非常好的作用。对此一说,我非常认同,也不难做到,比其它任何体育项目都要方便易行。过去,人们是患穷、患不发达;而今,人们是患上了富贵与发达的病了,这非常有害,也很可怕。我要奉劝人们:应该充分研究、了解和运用上天赐给你身体的每一项功能。其中,将勤于迈开你的双腿养成习惯,更是当务之计和当务之急!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yifuya.com/html/sanwen/x9785i76d784440.html
上一篇:岳母走了又回来了
下一篇:从三次下井经历看矿井发展变化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