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烟云怀古

虎门烟云怀古

恼丧散文2025-11-01 01:44:52
虎门炮台每一段江河都是一段沧桑的历史,每一个景点的背后都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虎门因为承载了一段抵抗外族入侵的悲壮历史而彰显出厚重的民族气节。虎门地理位置恰好扼住珠江出海口的咽喉,与珠江对岸的大角山连
虎门炮台
每一段江河都是一段沧桑的历史,每一个景点的背后都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虎门因为承载了一段抵抗外族入侵的悲壮历史而彰显出厚重的民族气节。
虎门地理位置恰好扼住珠江出海口的咽喉,与珠江对岸的大角山连成了防守珠江和广州的第一道防线,清王朝曾在这里部署了近代南中国海防最密集的炮台。虎门以其丰富的人文历史,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序幕,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使这个珠江口岸边的虎门名扬中外,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觉醒。
著名的虎门炮台旧址就在横跨珠江口的大桥边,它由威远、靖远、镇远炮台和南山顶炮台及蛇头湾炮台组成,位于珠江入海口东岸威远岛的临江最险处。这些炮台由山顶、山腰和山脚的炮位组成立体的交叉火力网,固守海路进入广州的咽喉要道,成为近代虎门海口的重要防御体系。
位于珠江入海口东岸威远岛的威远炮台,临水贴浪,正控珠江主航道,1835年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为加强中路海防力量所建,是虎门海口防务的主要阵地。包括威远、镇远、靖远、南山顶、蛇头湾、定洋诸炮台,属于虎门要塞的第二道防线,为广州海路险隘关防。威远炮台与镇远炮台、靖远炮台相连,是珠江咽喉的锁喉骨,炮台雄伟壮观,炮台平面呈半月形。全台有券顶暗炮位40个,沿台面上还有4个露天炮位,是鸦片战争时期虎门炮台中规模最大、配炮最多的一座指挥台。整座炮台背山面海,内有广阔的平地回旋,构成了立体的海防防御体系,被誉为“南方海上长城”。
据史料所载,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2月26日,英军强攻威远,数百官兵与英国侵略者进行英勇战斗,壮烈牺牲,炮台陷落后被毁。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再建,咸丰六年(1856年)10月16日,再次被英军摧毁,至光绪八年(1882年)由总督张树声奏准修复。经常性的维护使炮台在今天仍雄姿英发。今天的威远炮台,已经成为虎门镇一处旅游景点。
据说当年全由林则徐亲自试炮,都能打到对面的山脚。在炮台内部设有火药局、炮台巷道等建筑,现在保存还很完好。整座炮台背山面海,内有广阔的平地回旋,结构严谨,险要壮观。威远炮台之旅在主炮台即露天炮台上告一段落,主炮台上放置着当时威远炮台最先进的大炮,它朝向虎门入海口,保卫着祖国。
在长虹般壮丽的虎门大桥下,与海岸线连成一体的威远炮台,
无疑是东莞最壮观的人文景观之一。站在主炮台的台墙上眺望江面,细细的雨幕中,广阔的江面得风平浪静,只有小小的浪头不时拍打墙下的礁石,我闭眼细听着,脑海中仿佛浮现出当年爱国将领们在炮台上慷慨激昂、浴血奋战的情景。金戈铁马的岁月早已逝去,然而炮台依然屹立在虎门入海口,仿佛在向后人诉说着不朽的故事。
鸦片战争博物馆
鸦片战争博物馆、林则徐记念馆、海战博物馆,三馆向人们展示了虎门销烟历史。博物馆位于虎门抗英公园,走进公园,迎面看到的是一座赭红色的抗英英雄塑像,塑像底座大理石上刻着“鸦片战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16个金色大字,底座两侧的浮雕上,再现了当年虎门军民销烟和英勇杀敌的壮烈情景。底座上屹立着5个手持兵器的渔民、农民和士兵,神态英武,显示了虎门人民同仇敌忾、反抗侵略者的英雄气概。公园中央,还竖着林则徐铜像与“虎门销化鸦片纪念碑”。
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走进鸦片战争博物馆,缅怀那段壮烈的销烟历史,一个多世纪前的历史遗物展现在眼前。鸦片战争博物馆,始建于1957年。馆中收藏的遗物,有刻着历史沧桑的大炮,有锈迹斑斑的炮弹,有当年用来阻拦敌船的木排,还有当年奋战一线的官兵服;大到炮台、铁炮、碑记,小到清兵使用过的瓷杯、汤匙,它们还原和串起了一段真实的历史。这些,都让我们思绪翻腾,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馆里的陈列形式突破了传统的陈列手法,把文物放在一定的环境气氛中去展出,采用场景、沙盘、声光电模型、寻像放映等多种手段,使陈列形式生动、形象。如为了反映当年林则徐、关天培用木排铁链封锁虎门海口的情形,把征集来的木锚及一艘早期的划船送上展厅,并复制了大木排铁链,与长33米,高2.8米的虎门海口形势背景画相结合,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颇为壮观的场景,形象地再现了当年用木排铁链封锁虎门海口的形势。
随后,我们又参观了海战博物馆,博物馆由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馆名,它以鸦片战争古战场—威远炮台为依托,利用大量的文物史料,向人们展示当年中国人民抗击英国侵略的悲壮情景。馆内主要展示的是《鸦片战争海战》和《虎门海战》的陈列,其中有一个木块,上面写着虎门当时流传的民谣:虎门六层,金锁铜关,入来不易,出去更难。的确,虎门炮台防范森严,英军一度无法突破,从这首民谣中也可见虎门炮台在抵挡英军入侵时发挥的重要作用。
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见证虎门人民反侵略英雄气概,1839年6月3日,这是值得中国人民纪念的日子。虎门搭起了一座礼台,挂起麒麟帐,铺着红色的毡毯。午后2时,留着长髯、神情刚毅的林则徐庄严下令销烟。从那一天起,林则徐、邓廷桢等销烟义士共销毁鸦片237.6万多斤,这一震惊全世界的壮举,就这样被铭刻在那段沉重的历史上。
虎门销烟,表现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反抗外国侵略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在中国人民革命胜利后,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铭刻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
收缴鸦片取得胜利后,林则徐继续坚持斗争。他要外国鸦片商人立下文书,保证永不夹带鸦片到中国来。但是英国政府坚持其侵略立场,指使英国商人拒立文书,并积极准备战争。林则徐予料侵略者早晚要武装报复。因此,他在禁烟的同时,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和水师提督关天培,整顿部队,认真操练,招募渔民,组织水勇,加紧战备。
果然,虎门销烟过后三个月(一八三九年九月),义律带着兵舰和武装商船,向九龙发动进攻,遭到了中国水师和海岸炮台的英勇还击。英国的一艘双桅船被击沉,水兵被打死十几个,义律只得带领军舰向海口退去。但他并不死心,从十一月起,继续带领兵舰到广州附近挑衅。林则徐组织军民坚决还击,先后取得七战七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