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江滩公园游记

武昌江滩公园游记

里通外国散文2025-05-23 10:26:10
壬辰九月二十五日,天阴云涌,细雨间飞。九点整,十八大开幕的新闻准时开播。看完胡总书记的大会报告,小睡。起进中餐。居在这大城市的斗室之中,总感室内窒闷,于是下楼,信步至四美塘公园处,心念又生:去江滩公园
壬辰九月二十五日,天阴云涌,细雨间飞。九点整,十八大开幕的新闻准时开播。看完胡总书记的大会报告,小睡。起进中餐。居在这大城市的斗室之中,总感室内窒闷,于是下楼,信步至四美塘公园处,心念又生:去江滩公园一游?然天云不开,又颇踯躅,出门时未带雨具,若天下雨奈何?举目遥望天空再三,架不住脚步迳往其方向而去。于是横下一心,管它老天下不下雨,充其量成落汤鸡呗。心决,轻松前往。
从四美塘公园之中的飞越向北的长江二桥引桥的行人上下过桥的通道处,拾级而上,顺右人行道缘桥北行若一.二公里,再顺行人过桥通道,拾级而下,入江滩公园。
沿茂林修竹中弯蜒的石板路,前行约二百米,有亭,全石结构,不甚雄伟,但在滩林之中,感觉颇为雅致。亭名曰:红叶亭。大约是因亭四周皆植梧桐,桐叶秋红映亭而得名吧。绕亭一周,不再取石路,而是从林间草地中辟径,约一箭地远,北达江边。大江正秋冬交接之际,低水微波,一失盛夏汹涌之壮观。听其轻波戏岸,心平阔且宁安。下到江边水戏之处,仰望长江二桥,飞架南北,车流如织。桥下巨轮笛鸣,有逆水而上者,足其马力争上游,顺水而下者,借流轻舟。极目东江尽处,烟雾淼淼,凡巨轮亦为叶舟也。喟叹天公晴暖阴冷之变化,斯景变换,美哉,壮哉?皆因见者心情而异也。又,顺江水洗刷得凹凸的江坡,腾行挪移数十米,至一坡较缓处,近水边,双手掬水擦了把脸,冷水侵肌,顿时一个激灵,但神更清爽。再掬一捧,洒向江中。此举撩得情奋不已。然转瞬乏味。即返,上滩林间。
上得江岸,顺江边望去,有几团矮的芦苇,狄花稀疏。大约是紧靠江边,历经夏秋江涛的冲刷,把原本成片的芦苇荡,切割成如今的星片了。岸边的细杨因水浸泡之故,上面长有密排的须根达一米多高的枝桠处,可想见江水高涨时,江水泛泛,江面之宽,江水澎湃,席卷污泥浊水,乘势东奔,一泻千里,汇于东海,何等气魄也。再,沿垂杨林中,越过像我们湖区湖堤大小的江堤。这江堤若不是用石护坡,几至忽略其为江堤也。又经越一条废弃的铁轨,登上宽宽的石板路,返归园中。
沿石板路东向行去,见路标牌,上示箭头指西:红叶亭,即我初入园见到的那座。再西,会友亭。指东向:詹天佑广场,太公潭,聚仙桥。于是向东,直取广场,去仰瞻那位中国的铁路建筑史上的先驱者的风采。
广场呈椭圆形。说是广场,在我看来,它实在不“广”,充其量一亩来地吧。但在这江滩林木密植的园中,也就显得难能可贵了。位于广场中部偏北侧,有一座西南而向的记念碑。碑基上屹立着詹天佑和他夫人的大理石雕像。詹公居东首,西装,双目炯炯有神。凝视远方的眼神闪射出自信和智慧的光芒。面色严峻,但又不失慈祥。其夫人,身着旗袍,面容端庄和蔼。紧偎着詹公,目视前方,向游人传递出她对詹公的爱恋。在两位智者的左前,蹲着一位男青年。再前,有一双巨大的火车石轮,我似看到它正在牵引火车隆隆前行。它同时也牵动中国铁路建筑的历史,勒刻下国人将永远铭记的名字:詹天佑。
再看碑基,它约有两米来高。记念碑的四侧都镌刻有铭文。左是詹公的简历“詹天佑,(1861--1919)。1910年任粤汉铁路总会办兼工程师。他一身的最后七年是在武汉度过的,并逝于武汉,因此与武汉结下了深厚的情缘。”正前是粤汉铁路简史:“粤汉铁路:1896年5月,清政府下旨允准修建粤汉铁路。因耗资巨大而搁置。1905年张之洞奉旨督办粤汉铁路。1916年粤汉铁路广韶段竣工。1918年粤汉铁路湘鄂段开通,但是长420公里的昭陵至韶关段当时尚未完成。1926年南京政府决定用中英庚子款,辅以广韶铁路局拨款修建昭韶段。该段于1930年开工,1936年峻工。至此,粤汉铁路自武昌徐家棚至广州黄沙1096公里终于全线贯通。前后历尽沧桑40年。”碑背后侧刻有“武昌徐家棚火车轮渡遗址”几个遒劲的大字。右侧记叙了火车轮渡的历史:“火车轮渡:粤汉铁路最北端的徐家棚火车轮渡在长江第一桥通车之前(武汉长江大桥于1957年建成通车),它是贯通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的重要节点。江北的京汉铁路和江南的粤汉铁路通过火车轮渡连成一体。”我读完这段文字,才知道我先前跨过的那条废弃的铁轨,原来是通向江边火车轮渡的遗迹。浑不知,它曾为沟通中国南北铁路作出过不可磨灭的功勋,实在令人神往。
看完记念碑,然后绕广场一周,折入窄的石块路,续向东。再游太公潭。潭中有荷,有翁者垂钓于此,潭边垂杨数株,在晚秋的习习凉风中飘拂。潭的一侧有一簇我不知名的花丛,在那里竞相开放,美艳极了。又,过聚仙桥。可我却无缘与仙谋面。也许他们曾与我擦肩而过,只是我不曾觉察罢了。
我在那江滩林中缓缓地走去,在不知不觉中,已然夜幕四合。这时我才感觉到要归去了。于是急急地沿原路,向那不夜的江城急急地返去。

2012年12月动笔于武昌,2013年元月收笔于乡下家中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