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姑》小记

读《姑》小记

回意散文2025-12-09 08:35:04
《姑》是一篇很有意味的小说。起初编发《姑》的时候,总是有一点担心。因为编发过作者的小说《小街》,也编发过她的诗散文和诗,不知这《姑》比较起《小街》来如何。倘或不如呢?当然,作家的作品,这一篇不如上一篇
《姑》是一篇很有意味的小说。
起初编发《姑》的时候,总是有一点担心。因为编发过作者的小说《小街》,也编发过她的诗散文和诗,不知这《姑》比较起《小街》来如何。倘或不如呢?当然,作家的作品,这一篇不如上一篇的有,且多多。但我总希望作者的这一篇好过上一篇。《姑》好过《小街》。
不过在编《小街》的时候,也是很有些意思的。那时候我们编辑部是租了防疫站的房子,在四楼尽东头那个长长的屋子里。记得是在政府工作的王凯给我送过来了一个稿子,就是《小街》。他说是他的一个亲戚写的。王凯走后,我便拿起《小街》看,看头一页的时候就让我吃惊:作者怎么能把稿子写得如此好呢?
开始阅读的时候,那语言就把我吸引住了。我赶紧翻到稿子后边,想看看作者是哪里的人。不看便罢,一看,我便把稿子轻轻地放过了一边。因为那作者与我们不是一个地区的,她是当时的郊区鲁村人。既然是郊区人,我们就没有培养和帮助的责任和义务了,至于发稿,我们城区的作者还在那儿等着,盼着,哪里有空地方发郊区的稿子啊?
稿子是放下了,可心却放不下。因为那小说的语言氛围还吸引着我。过了大约两三天的样子,我想,发表不发表稿子应该是另一回事,好小说却不可以不看。可以看看小说倒底写得有多么好。再说,郊区毕竟也是晋城的,看看我们晋城这块土上又要出怎么样一个小说作者。
当我重新拿起稿子的时候,我是一口气就读完了稿子的,而且读得我心驰神往,手舞足蹈。我忙拿了稿子去找我们文联的同志,我几乎是激动着,几乎是惊呼着,说:“快快快,大家都快看看这小说!”
同事不明白我什么意思,还以为是哪儿着火了,或者,那惊惧的样子,好像是说,我无端地怎么一下子就如此地疯狂了。
等同事们是把那小说看了,他们都啧嘴,都说的确是一篇好小说。但是,大家都不相信是一个山里的女孩子自己写出来的,说很可能是抄袭。怎么证明小说不是她抄袭的呢?大家一定是要想见一见她,证实一下她是否有那样的才具。怎么才可以找到那个女孩子呢?闷闷地过了几天,那女孩子气竟然来了。怯怯地站在当地,有一点山山的,有一点稚稚的,有一点灵灵秀秀的。任人审视她,任人问这问那。她只说那文章是她亲手写的。我说:“你在城里住吗?”她说:“只住一晚上,明天回乡下。”我说:“晚上能写点什么明天送过来吗?”她扭动了半天说,行。转身就走了。也不知道说一声“再见。”第二天,来了,拿了一篇散文,两首诗。好。都好。一起连同那小说,都发在那一期《凤台文学》上了。
这一回又是一篇小说《姑》。《姑》能比《小街》写得一样好吗?这是我拿起稿子就有的担心。我很想再得到一篇如《小街》的小说,我总担心《姑》不如《小街》。我就这样一直担着心读《姑》。然而似乎愈读愈兴奋,慢慢的便有读变成品味,变成品咂。文章读之未卒,竟已觉出意味无穷了。
《姑》没有故事,情节也很简单,人物只有姑。从姑的生写到的死,只写了姑一生的一件事,就写毛笔字。姑写的每个字都很“温暖”。这就是姑一生所有的作为。对姑的外貌作者没有细细地描写,最多的笔墨只是一件白色的类似旗袍式的衣裳,与垂下来的长长的睫毛。于是,一个娟秀、文静的姑便在读者面前了。
小说似乎有一些伤感。结尾也很平淡,但却也很独特,小说的无穷意味也就全埋在了这平淡与独特之中。读完小说又写完这一篇读稿小记,我的心仍然不能平静,仍在想,想作者如果努力写,不断写下去,她也许会给本就斑谰的中国文学史再平添一笔。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