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物堆里那把镐
八十年代,那时土地刚承包到户。记得每年刚一进入秋季,父亲就开始备战。先是赶集买镐。因为镐是刨花生的主要工具,十几亩地全指望着它呢,所以父亲在集市上要一个摊儿一个摊儿地查看、比较过后,才能决定买下那把。买了可手的镐,接着就是垫场。父亲先是选出一块空地儿,再在上面铺一层新土,然后套上毛驴,拉上石磙,一遍一遍地碾压,直到将这块儿空地碾硬、碾平为止。
这一切都准备好了,花生秧也已逐渐变黄,进入了成熟期。此时也是父亲最紧张的时候。父亲几乎天天往地里跑,从这块儿地到那块儿地一遍又一遍地查看着花生秧的变化。因为花生刨早了,产量会大减,刨晚了,花生掉蛋儿仍是一笔不小的损失,而正当时刨,一个人一天也就刨二亩地的花生,十几亩地凭你有天大的本事一个人也是刨不过来的。所以父亲要蹲在地里反复地对比,再谨慎地决定出先刨那一块儿地才能把损失降低到最低。
开始刨花生了,我们一家人天还未亮就早早地来到地里。父亲抡起大镐一镐一镐地将花生秧从地里刨下来,母亲和姐姐紧随其后划起花生秧抖掉上面的泥土,放做整齐的一排。平时最爱嬉笑的我此时也不再大声说笑,而是在他们的身后拣拾丢掉的花生果。整个旷野只有大镐哐哐的刨地声和扑簌蔌抖落泥土的声音。
时近中午,母亲回家做饭。做好了,拎回地里,我们就围坐在地头匆匆吃过,然后接着干到天黑才回家。要将所有的花生刨完至少也要这样紧张忙碌十多天。等这十多天下来,每个人都是黑瘦黑瘦的。
总算将花生全部刨完了,可我们却一点也不敢懈怠。因为最初刨下来的花生此时早已晾晒好,要赶紧趁着天晴把它们拉回家摘果。
拉回家的花生秧象小山一样堆在场里。父亲从室内扯出一根电线,接上灯头,安好灯泡,准备熬夜用。全家人都围坐在花生垛旁一颗一颗地往下摘花生果。夜深了,加件衣服接着摘。实在困的不行了,就带着满身满脸的泥土合衣睡一会儿。这一堆摘完了再去拉另一块儿地的接着摘。整个秋收过程从刨到摘完果最少也要持续一个月,那个时候就有一个感觉:累呀!
如今好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农民的生活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记得在我十二岁的时候,家里添了一头牛。再到秋季的时候,父亲就用牛犁花生。虽然牛会糟蹋一些花生,但比用镐刨父亲要省力多了。又过了几年,姐夫买了手扶拖拉机。父亲只须用镐刨出一个地头儿,姐夫就开上手扶拖拉机带上犁铧犁花生,这要比过去快好多呢。父亲高兴的合不笼嘴。2001年的时候,村里有人买了一台悬耕机。在花生成熟的最佳时刻,悬耕机仅五天时间就将全村一千多亩花生地全部收完,省时又省力。最近两年,村里又有了摘果机。花生晾晒好后,只须给机主打一个电话,摘果机即刻开到地里。家里人过去要一个星期才能摘完的十几亩地现在摘果机半天就可搞定。机械的神速令人不得不折服!
改革开放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机械化已成定局,大镐终将成为农业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过去脸朝黄土背朝天、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农民形象也将一去不复反,取而代之的是轻轻松松操纵机械的高素质的新农民。或许,再过几十年,父辈向儿孙们讲述大镐的时候,孩子们会向听天方夜谭一样眨着好奇的大眼睛倾听。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yifuya.com/html/sanwen/x879o9dos66yg33.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