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书的乐趣

淘书的乐趣

连三跨五散文2025-07-01 18:49:21

淘书一般是指在旧书摊、旧书店、旧书网里寻找自己有用或喜欢的书刊,我所说的淘书不是这个,而是指在图书馆里找书借书。
念一回大学,没出息多少,只落个习惯,喜欢看书,没书陪伴的日子无比煎熬,所以,平日里除了买书,就是常去图书馆借书。
我看书没什么规矩,更没功利,纯属业余爱好,就像有人喜欢打滚子,有人喜欢搓麻将一样。看到自己喜欢的书,就像见到情人一样,内心的喜悦全挂到脸上,眼角眉梢都是乐,高兴时还会偷偷把书贴到脸上亲一下。
在图书馆借书,我常去的自然是社会科学借书室的文学区,那里有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小说诗歌散文应有尽有,我最爱看的还是现当代的学者散文,除了那些知名的大家之外,经常喜欢按书名凭感觉找些不知名的作者的书,回来阅读如能感觉到共鸣找到作者的可爱之处,那份喜悦和激动无以言表。如果是以前并不知道这个人,通过阅读喜欢这个人的东西并查找资料得知这人竟是大家或者是相当有造诣的学者,那份欣喜真是难以诉说。
记得当年了解孙郁就是通过他的《文字后的历史》,才知道他是鲁迅博物馆的馆长,研究鲁迅的专家,学问和文笔都好极了,后来在图书馆又找到了他的《远去的群落》,看完之后实在是想据为己有,于是上网寻找费尽周折,终于买到手。
还有张昌华,是浙江文艺出版社的一个老编辑,在编辑名人著作的时候结识了许多现当代文学大家,他把这些经历写成散文,我看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张昌华为何人,先是那书名吸引了我《青瓷碎片》,《书窗读月》,多美的书名,不看内容,光看名字就值得多在手里捧一会。里面的文章写得更是好,对人对事评价客观公正,做事认真细致,文笔儒雅优美,我简直爱不释手,没办法,图书馆的书不能不还,于是又是上网去寻,再从网上买。
上周去图书馆,进门的时候发现花镜没拿,走进借书室,书架间虽说有灯光,但是光线还是昏暗,拿出书来只能看清封皮的大字,有的连作者名都看不清,更别说里面的内容了。心里一阵恼,真是老了,明知道今天借书怎么就不带眼镜呢?平日都是在包里放着,偏偏今天想臭美,换了个包,结果就忘了装眼镜。
无奈只能看书皮凭感觉挑书了。找了两排架子也没发现可心的,正心焦,看到右上方架上躺着一本书,铁灰色封皮,竖写着几个大字《疏林陈叶》,这名字好,我喜欢,拿过来仔细看,看不清作者是谁,目录上的字也看不清,翻看里面有些插图是书法和书影的图片,估计是评书和书法作品的,拿回去看看吧。回家戴上花镜看清楚了,作者叫李福眠,此书是写他多年淘书经历的。刚开始觉得有些涩,难懂,因为他说话半文半白,而且有好些书我也不知道,可是看着看着我还是被深深吸引了,我发现这个叫李福眠的人很有意思,他小时候就爱书如痴,没事就逛古旧书店,看见喜欢的就买下来,然后一个人躲在小阁楼里自得其乐。我顿生好奇,这是个什么人家的孩子,那么小就知道买古书?他的钱是从哪来的?那个时候的小孩可不是现在,没多少零花钱的。可是看到最后他也没说家世,光说他那些宝贝书了。这个悬念一直揪扯着我,我知道这就是我以后的一段时间要探寻的秘密。
看到后面我简直喜欢上这个老头了,他好像是那种话语不多,但偶尔说一句却逗人发笑的人,书中语言基本是文绉绉的,但也有多片段充满幽默感。比如,他说到一次跟随卖书人到他的仓库,在方桌上发现一本《比亚兹莱画选》,是1929年的,是新文学史家、版本收藏家和书虫们到处寻觅的珍品,当时他觉得“灵光突现眼前”,“激我趔趄”,但是他又假装若无其事,悄悄拿起那本书在别处翻检一气,实际早已无心再淘,匆匆结账。那种爱书的小聪明实在是令人发笑。还有一向守规矩的他也有叛逆的时候,在古旧书店混熟了,他知道架子上的书是整理好有价钱的,放在架子底下捆着的是才收上来没整理好,不能卖的。有一次他发现架子下有一本他想要的书,就偷偷拿出来,算账的时候,老先生问他:“侬啥地方夺咯?”他赶紧说:“架子上,是架子上拿的!”嘴上这样说,可是,没撒过谎的人心慌啊,“我的双腿,弹着琵琶”,看到这由不得你不笑。他还说到自己的一些生活小毛病,这时更让我觉得亲切,因为这个毛病我也有啊,原以为就我有这个毛病呢,这样的大学问家都有,我这个毛病就不丢人了,呵呵!他说自己:“我之存书,向无归类,率而随置,”“一到用书,爬上俯下,又衍家里淘书而终不见其影。但不意竟得上次久寻未见之书。”我可是太有这样的经历了,自打搬到婆婆家后,书房没有了,我的那些宝贝书只能委屈地藏在床下柜上,而且我放书也从没个规矩,有时找一本书那真是“上天入地寻之遍,两处茫茫皆不见”,可是,蓦然回首,那书就出现在满地狼藉的那书堆边。李福眠这老头还特别喜欢砚台,有时候买到一方好砚台,怕太太数落他花钱,他就耍点小聪明,悄悄把那砚台混杂于笔筒、印石、碎墨堆中,迷惑太太。呵呵!太相象了,我就常常用这法迷惑老公。我喜欢紫砂壶,有时候买回来怕老公叨叨,就悄悄藏到床底下,没人的时候偷偷欣赏,不定哪天被老公发现,问我,这是什么时候买的?我就打马虎眼说,你忘了?上次买的,给你看过了。我知道他对这个没兴趣,看了也记不得,每次都能这样蒙混过关。
其实读书就是读人,尤其是像我这样没什么功利目的的读书人,写书的人得到了你的认可,他的思想,他的情趣,他的学识,他的性格,他的语言表达得到了你的赞赏和钦佩,那这个人就成了你的老师和朋友,读他的书越多,你和他就更加靠近,虽未见过面,但是神交已久。现实生活中很难碰到这么多意趣相投的良师益友,但是,在书中你能寻得到。这就是我淘书的最大乐趣。
看完《疏林陈叶》,意犹未尽,上网查李福眠的资料,得到一篇短文,顺便也挂上来,与您共赏。

书林书虫李福眠
上海《文学报》书林同道李福眠先生,又有新著面世,委实可喜。这一本叫《疏林陈叶》的书,所述者无非一个书痴,由朝气少年以迄哀乐中年,痴书淘书之种种,书人书事漾漾于泛黄之册页间。作者于书中谓:“韶光流逝,芳林衍变疏林;夕晖薄暮,桠杈勾忆陈叶。疏林与书林同音,陈叶乃书林旧事。拙集因名为《疏林陈叶》。”似乎已稍见端倪。
相比之下,福眠先生对淘书读书的兴趣要更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