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侗乡去(1)
省城的朋友要找一块宁静的地方放松负重的身心。我说,到侗乡来吧。侗乡是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最后家园,是歌的天堂,是舞的海洋。侗乡山河秀丽,森林密布,风情浓郁,民心质朴。侗乡的腌鱼,侗果,油茶,风味独特。侗
省城的朋友要找一块宁静的地方放松负重的身心。我说,到侗乡来吧。侗乡是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最后家园,是歌的天堂,是舞的海洋。侗乡山河秀丽,森林密布,风情浓郁,民心质朴。侗乡的腌鱼,侗果,油茶,风味独特。侗乡是悠悠岁月遗落下来的一颗绿色宝石。
朋友心动了。于是,我到榕江去接他。
车到榕江,才下午三点。我说时间还早,去古榕群看看吧。古榕群是侗乡最美丽的风光之一。人到榕江,怎么说都该去看看,不然会给人生留下太大的遗憾。朋友顿时兴奋起来,满脸的倦意一扫而光。
汽车在车江大坝上飞奔。“天下第一鼓楼”耸立在蓝天下,琉檐碧瓦,纯银宝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楼下都是青石板,干净,宽敞。几片草地,几点绿竹,几处红花,几队游人。穿过鼓楼,一片浓荫遮天盖地,把侗家木楼都搂在怀抱中。那就是“天下第一古榕群”了。
都柳江岸,绵延四五里,老树新树,枝枝相接,叶叶相连,根根相缠,象一把把盛开的巨伞,象一道道坚固的屏障,庇护着古老的河流和村寨。树根裸露在地面,盘虬卧龙,百孔千疮,默默地述说着世事的沧桑和岁月的艰难。正是斜阳如火,金光穿过叶片的空隙,斑斑点点洒在地面上,象洒了一地的碎金子。
一个老婆婆提着小竹篮,牵着小孙子,蹒跚地走向一棵老榕树。她取出刀头,酒,米饭,糖果,香和钱纸。她跪下去,也命令小孙子匍匐在地,然后把香和纸烧燃了,一边念念有词,一边往火里掐刀头,倒酒,撒饭。原来孙子一直有小灾小难,体质也一直不好。于是,奶奶按照侗家的习俗,让孙子拜祭德高望重的古榕树做保爷。孩子也从此改名叫“树”了。
寨上很多人叫“树”,如“平树”,“树宝”。拜祭古榕树做保爷的都叫“树”。有的家庭祖孙三代都拜过,就不能同叫“树”了,因为侗家是忌讳隔代同名的,于是晚辈就只好取一个代“木”旁的字做名字,如“松”,“桔”。因此,在侗寨,很多人的名字都与“树”有关连。我想,或许古树真的成了仙,全心全意保佑着侗家人的福祉,要不侗家人何以祖祖辈辈不改那份虔诚呢?
古榕树下,家家大门敞开。老婆婆在大门口纺纱。小媳妇在木楼上织布。老公公坐在伤痕累累的树根上编粪箕。小娃崽们在四通八达的树洞里捉迷藏。花街路上,黄牛悠闲地走过,小羊咩咩地走过,水鸭子嘎嘎地走过,大白鹅摇摇摆摆地走过,农妇挑着粪桶和猪菜匆匆地走过。挑着山泉的姑娘轻盈地走过。
大榕树下坐着很多歇凉的人。挑着山泉的姑娘走过来了,说:“吃水吗?才从山边挑来的新鲜井水。”
人们说:“那吃勒。口干得很嘎。”
于是,一瓢水就递过来。吃水的人笑,挑水的人也笑。吃水的人很多。等到了家,水也不剩几多了。
河边的浓荫里,一排排木桶,都装满了蓝靛。风中飘荡着蓝靛的清香。女人从织布机上把布剪下来,放进染桶里。搅拌的时候,蓝靛溅出来,女人来不及跳开,脸上身上一道道的蓝,就笑。那笑很脆,象串串珍珠掉进了水里。沙坝上,架着长长的晾杆。染了色的侗布晾在横杆上,像晾着一排排整齐的“V”字。傍晚,把布收下来,折成方形,放在青石板上,用木锤轻轻地捶。捶过的侗布很亮,很软。然后做成一件件侗衣,穿在老老少少的身上,光光鲜鲜。
珠郎娘美的塑像高高伫立。那是侗家一个美丽而凄婉的爱情故事。相传,车江侗家青年珠郎与娘美相爱,为摆脱侗家风俗(姑表亲)的束缚,逃婚到从江贯洞。贯洞财主银宜贪图娘美的美色,在吃枪尖肉时杀害了珠郎。娘美巧杀银宜,为夫报仇。他们勇于冲破封建制度,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精神,感动了一代代的侗家人。上世纪六十年代,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把这个故事拍成了电影,轰动了侗乡。电影放映的时候,侗家老少泣不成声。电影队到哪里,人们跟到哪里。过年过节,侗家唱歌演戏,都要演唱《珠郎娘美》。2010年,榕江县文工团根据这个故事改编的戏曲小品《行歌坐月》一举夺得“多彩贵州小品大赛”金奖。珠郎娘美的故事已经成为贵州省一道亮丽的文化名片。榕江也骄傲地成为“珠郎娘美的故乡”。
我们惊叹:这榕树群历经千年风霜却依然充满青春与活力;这小巷的鹅卵石花街在时尚的皮鞋下却依然闪耀着千年的亮光;这都柳江水洗尽了累累的岁月沧桑,却洗不走歌一样优美的侗话,还有亘古不变的侗衣和发式;这古榕树下一堆堆的香梗和纸钱灰烬竟与电脑轿车毫不冲突地并存。
我们疑惑:国道省道穿寨而过,可流行与时尚怎么就不跳下车来落户古榕树下?隔河相望的县城里的现代风怎么就不把侗寨古老的风俗给潜移默化了?
朋友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想,一路啧啧的感叹。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yifuya.com/html/sanwen/xaa8ioddo89f0t3.html
上一篇:男人和女人的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