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坛生涯随笔

教坛生涯随笔

令原之戚散文2025-05-02 18:50:02
叙永城区实验小学,文化大革前几年在全县颇有声望。师资在全县范围内选调,多是些受过师范专业训练年轻有朝气和活力的教师,在教育系统布尔什维克稀如凤毛麟角的情势下,实小居然建立了支部,有四五名党员和一批入党
叙永城区实验小学,文化大革前几年在全县颇有声望。师资在全县范围内选调,多是些受过师范专业训练年轻有朝气和活力的教师,在教育系统布尔什维克稀如凤毛麟角的情势下,实小居然建立了支部,有四五名党员和一批入党积极分子。领导力量虽算不得一流,但有一批教学骨干支撑着加之文教科分外关爱,视导组长期在学校蹲点,总结教学经验在全县推广。学校从64年起进行学制改革试点,率先贯彻教育部制订的小学教育四十条。由于师资编制相对较宽松,办学条件,校舍设备设施,优于其他学校,年轻有冲劲的教师较多,县级机关干部特别是县上领导的孩子都纷纷送到实小就读。
教师队伍大体分为元老派和少壮派,元老派指的是解放初期参加工作年龄较大的一批教师,他们中有的曾任过校长、教导,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社会阅历广,但在开拓进取,吸收新鲜经验方面不如科班出生的年轻教师。贯彻小教四十条,学校在管理方面有了新的招数。
1966年文化大革爆发了,实小一批接受过系统马列主义和党的思想教育的青年,政治较为敏感,当全国红卫兵大串连,“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文革烈火在中国大地燃烧起的时候,西南边陲的叙永也不例外,几所中学红卫兵造反组织如“中红部队”、“井岗山叙永部队”等在首都“红三司”的点火扇风中诞生了。叙永实小一群年青教师于11月27日打出造反旗号,成立全县小教第一个造反组织“11?27革命造反战斗队”,随及城区几所小学和幼儿园也相继成立了造反组织,同时蔓延到区乡小学。十二月,城区各小学革命造反战斗队联合组成“小教革命造反兵团”,团长和政委、军师都是实验小学的老师。实小地点比较适中,地势也较宽,自然成立“小教兵团”的大本营。大礼堂那几张乒乓台便是兵团抄写大字板的战场,视导室的办公室有电话,自然成了办公室。到了1967年初,内战全面爆发,武斗升级,兵团便在一幢教学楼的二楼设置了油印室,创办了小报《小教红旗》,编印“小教红旗”有一整套班子。曾当过报社记者和编辑的欧*担任主编,我当他的助手算是一名采编(既采写撰稿,又学习排版),刻印钢板是曾鬃和张鬃,他们钢板仿宋字刻得非常恭整,简直可以同铅字比美;负责油印的是李鬃,康鬃(已故)他油印的技术高超,一张蜡纸可以印八百至一千份,还精于套色,报头,大标题,,毛主席语录一般用红色,毛主席着军装的像五角星、领条、袖章要用红色,红黑或红兰两色相套,要不留出格的痕迹,用两架油印机印制十分讲究。“小教红旗”先后出100多期,其内容首先是跟党中央。对毛主席的最高最新指示宣传最快,要印号外,发布各渠道的消息,特别是来自北京、成都的最近新闻,自然是大批判文章,也有攻击对方的派性文章。每期印五、六百份。除了发给城区的各兄弟组织,还发至区乡,上寄省地直到中央文革小组,《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社。这份小报在叙永山城颇有声望,其办油印报的水平达到相当高度,可惜,后来“一批双清”成了“罪状”所存的合订本,也全部上交,至今找不到一份作史证了。
除了文攻,也有武卫准备,1967年两派斗争激烈时,小教兵团也不知从何处弄来了几枝长枪,有“三八式”、“中正式”、“汉阳造”平时就藏在教室后面坎下洞子里,或教室楼板夹层,每枝枪只有几发子弹,还有几枚土制的手榴弹和一支白郎林手枪(说是从磺厂造反军那里弄来的),这几枝枪只用来武卫,壮胆子的,团部未遭到攻击,也从未动用过枪枝,只记得有一天晚上(听说要交枪了,大家想过把瘾),文吉祥(已故)胆子最雄,他把搞来的一挺轻枪架架在礼堂里,瞄准河西的天空“哒哒哒!”一串火光划破了黑暗的夜空,他打了一个连发。我用那枝中正式向天空打了枪,也算是过了瘾(后来在“一批双清”学习班时,打一发子弹赔款8角)。
成立革命委会后,造反组织解散,小教兵团的使命结束,实验小学大本营也相继寿终正寝。这段历史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我的记忆却还那么清晰、回忆、反思、忏悔,我这个毛泽东的狂热崇拜者,现在想起来觉得可笑、可悲。不过记下这段可悲、可笑历史,留给后代一览颇有意义。
文革后期我离开了山城,离开了实小,离出了开那个曾经历过血与火考验,是与非缭绕的地方,去到了一个边远的小镇,川颠边陲的宴州。文革的第三阶段中,我在做着另外一项工作,调查研究长征和红军川南游击队的历史,粉碎“四人帮”以后,得到了彻底的解放。不久调入教育行政部门搞学校管理工作直至退休。
人的一生风雨兼程几十个春秋,有得意时也有失意时,随历史的进步而进,蠢事,愚事,可笑之也事都成了过去成了历史,留下一点笔墨,是想启迪后人,要动脑思索千万不要盲从,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别让历史再去开荒诞的玩笑!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