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佛音
  今年六月份,来自西安的德音老师给我们讲国学,提出一定要听听经典音乐;古典名曲或者佛音,这样最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按照德音老师的要求,就听了一些佛音,竟有一种慢慢上瘾的味道。几个月了,回到家中的我,总喜
              今年六月份,来自西安的德音老师给我们讲国学,提出一定要听听经典音乐;古典名曲或者佛音,这样最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按照德音老师的要求,就听了一些佛音,竟有一种慢慢上瘾的味道。几个月了,回到家中的我,总喜欢在电脑上一遍一遍的播放,一点一点的陶醉。佛音大都旋律平稳,没有大起大落,非常柔和悠扬;节奏也比较简单。我想简单享受生活就是佛音带来的妙处吧:当我们能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就能从中享受喜悦。无论你是在工作或者在生活,一切都有是完美的,都能带来迷人的体验;反之,如果一心一意想追求更多的占有和名利,就会疏忽平常生活所蕴藏的意义和令人喜悦的清新感。对于现代人而言,应该回归生活,放弃对妄念的追逐,笃笃当当地去生活,对于顺与逆,成与败,抱着超然的态度,这样就能够从中获得愉快的情怀。
如此看来,佛音并非为了抒发人的七情六欲,相反地,是为了收摄、专注人的情志和心意,主要在于达到清心寡欲和明心见性的境界。所以在《华严经》、《法华经》都有“以音声作佛事”、“以欢喜心歌呗佛法”的说法。
佛教音乐是由梵呗发展而来的音乐,始自三国。三国魏太明帝太和四年陈思王曹植,曾游鱼山,感鱼山之神制,依《太子瑞应本起经》“撰文制音,传为后式”。什么升官发财的欲求,生老病死的忧虑,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名誉、地位的斤斤计较、是是非非……通通与之无缘。就这样,佛音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滋生、蔓延开来。
以两片碧绿的“莲叶”,捧起敲打着净化人心的木鱼,花开见佛,音符倒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一番风味;而“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青翠的群山好似想与高人相语,连绵的山峦像骏马一般驰骋奔来。“以心听琴,中有万古无穷音”,“闻弹一夜中,会尽天地情”的艺术超越精神,即是佛教精神的极致。
也许经历了一些波折和伤痛之后,人的潜意识里都会有一些宿命想法。从小接受唯物论的谆谆教导,认为人定胜天,也产生了多少豪迈和激情。但是随着岁月的侵蚀,渐渐地会走向另一面,开始半信半疑地关注冥冥之中人力不可为的部分。佛学研究大师南怀瑾先生有过如此的说法:说《论语》是粮食店,关乎生计;《庄子》是药店,只有生病了才进去转转;佛教是丝绸店,有钱有闲的时候就去逛逛。也许年轻的时候,要打好基础,要为生计奔波,儒家进取不懈的精神成了这个阶段的主流;到了中年,辛苦劳顿,筋疲力竭,或许是伤痕累累,这时候就要看看《庄子》,能不能治疗好身心的疲惫;到了晚年,则觉得人生已经如此,也就放弃了拼搏奋斗,于是开始关注上佛教了。
按照南怀瑾大师的说法,我四十而立,要说还是认真领悟《论语》的阶段,但禅音清新典雅,幽远深长,听后似乎胸襟豁然,意念净化,于袅袅音声中细细体味人生真谛。本不应该这么喜欢佛音的,可为什么一下子竟玩起了超越的游戏呢?我也不明白。
我,一介书生,生活在封闭落后的小城市中,可谓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在乎自己的小日子是否过得下去。就这么简单,简单的生活,简单的愉悦着属于自己感知的开心与快乐。是不是我的选择有点不思进取,我觉得也不是呀,看到很多人被名利牵绊的疲惫不堪,我都觉得好怕,为什么要那么辛苦的活在人世间。
不管怎样,总要为自己找一点精神的寄托,走近佛音,学会一份轻松,笑对人生,如此一生,足矣!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yifuya.com/html/sanwen/xddsi77oi964f2f.html
上一篇:跟谁去爬山
下一篇:谈谈情,说说爱(上)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