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

同情

草庐三顾散文2025-09-05 16:06:25
以我所在的北非来说,仅管受撒哈拉沙漠的影响比较大,但总体上还是偏于地中海式气候。因为这里的太阳很毒,所以建筑物的窗子都很小,而且每家都要在窗子上安装木制百叶,角度是固定的,不可调。结果是:就算在白天,太阳明晃晃地照着,室内也是很暗的。
当地人着装也相对俭朴得多,阿拉伯式长袍并不少见,夹克、牛仔或是运动装,也都有些市场。不过满大街的耐克、阿迪达斯,真实性显然很令人怀疑。
当地人平均月收入约2000元人民币左右。相对于苹果15元/公斤,香蕉12元/公斤,牛羊肉约60元/公斤的物价而言,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应说是很匮乏的。比如一日三餐,这里人习惯吃一种棒状的长面包(相当便宜,8毛钱一根,基本够成年人吃一顿),就着些黄油状的配料,随后是份简单的汤,一顿饭就算应付过去了。如果每顿都能有根火腿肠(牛羊肉制品)吃,就可算是比较富裕的人家。
读过上面的简短介绍,或许你会感觉这里贫穷、落后,觉得这里的人生活很艰苦。但事实绝非如此,相反,当地人似乎很享受自己的处境。
在我们驻地附近,有一个“村落”,住着七八户人家,他们的生活状态,给人的感觉就是两个字:安静。房前屋后郁郁葱葱的大丛仙人掌是唯一能显示出生机的标志。或许是季节原因,一直没见到当地人耕作,也不知道他们的收入来源,但他们的生活显然是慵懒而悠然的。受山区地势所限,他们的生活空间相对要闭塞些,偶尔传来收音机苍白、单调的声音,听起来倒更衬托出“寂静”的意味来。想见到这些当地人露面,唯一的机会恐怕就是要等到他们扛着大水罐出门采水了——距这个“村子”大约两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一处“土井”,接满一罐水,大约需要20分钟左右的时间。
出于同情,更出于好奇,我们委托翻译与村里的长者进行了一次沟通。在一个安静的下午,我们终于如愿得到了对方的回应,受邀到村中拜访。
房子很低矮,泥灰岩质的墙体是强夯后累起来的,这种土质遇水后会发黏,但经太阳一晒,其硬如铁。或许是因为屋内躲着女人(这儿的成年女性,是绝对禁止与“生人”见面的),我们只能在院子里小坐。几个灰蒙蒙的孩子安静地躲在大人身后,忽闪着大眼睛,好奇地评估着我们几个异乡人。翻译向对方表示了我们的友好和诚意,带着村里的男人从车上卸下我们带来的礼物——对此次拜访,我们颇动了番脑筋,如何表达出自己的诚意而又不至于让对方感觉“被施舍”,我们确实下了不小的功夫。十几箱矿泉水,从国内发运过来的八宝粥、方便面,地道的东北大米,还有成箱的香皂、洗发精……翻译忙得团团转,我们在一旁品着幽香的土咖啡,同情地望着村民们愉悦的表情,心里满是苦楚。
出乎意料的是,两天后,村民们开着拖拉机回访了我们。当时我没在驻地,等我返回,翻译向我转达了他们的谢意:“真是可怜了你们这些中国人啦,大老远到我们非洲来,居然连山泉水也喝不到,天天要靠瓶装水度日……那些袋装、罐装的食品,哪里比得上我们的面包呀,真是难以想像你们怎么能忍受那些东西的摧残……还有香皂、洗发精,那些东西都是含有化学制剂的,很影响身体健康的呀……唉,如果生活方面需要什么帮助,就跟我们说,我们一定会尽力……”
翻译说,村民们用拖拉机送来了一大袋自制的面包、几罐山泉水。还有,捎回了我们送去的方便面、八宝粥,以及香皂、洗发精……
坐在办公室里,我不知道自己还能说些什么。我完全失语了。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