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盐的故事
盐的故事蒲宇伦“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盐是家家需要,人人需食的东西。酸甜苦涩咸,诸味中盐是第一味。盐不仅是重要的调味品,也是维持人体正常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它调节人体内水份均衡的分布,维持细胞内
盐的故事蒲宇伦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盐是家家需要,人人需食的东西。酸甜苦涩咸,诸味中盐是第一味。盐不仅是重要的调味品,也是维持人体正常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它调节人体内水份均衡的分布,维持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参与胃酸的形成,促使消化液的分泌,能增进食欲。
过去农村有句俗语“不饱不饿三石谷,不咸不淡九斤盐”石、斗、升都是过去民间的量器。一石黄谷大约是三百斤,每斤黄谷去壳后大约是九两米。三石谷九百斤,去壳后有七百斤大米,每天约两斤。而一人一年九斤盐,每天约需二钱(0.2两),说明盐与人民生活的密不可少,尤其是从事重体力的劳动者,离开了盐就四肢无力,汗流不子止,水分失调。
民国时期,四川吃的多是自流井的坨坨盐,从地底抽提盐水,用阴火(天然气)熬炼而成,上等的是青口子的桥盐(产于自贡五通桥),次之的是白口子的简盐。坨坨盐用竹编打成包,每包一百斤,运往云贵川各地。
永宁是四川四大盐岸口之一,自流井的盐运往泸州,通过永宁河水路,用船把盐运到永宁府,抗战期间修通了川滇公路,也有用人力大胶轮板板车来运输的。清朝乾嘉年间,陕西等地商人来川南做生意的很多,永宁城的陕西街就盐帮聚集处。帮会齐心团结,盐就用马驮着运往云南,贵州,东门湾子就是马帮营集点,茶盐古道的始发地。盐帮,从每包盐的销售利润中提取一块银元,通过几年的积蓄,居然修建起了一座誉冠全川的春秋祠。其百鸟图,九龙抱柱精美与栩栩如生的造型敢与北京颐和园的雕刻媲美,百凤朝阳图成为绝世之艺术。经历了二不多年风风雨雨,而今永宁的春秋祠依就光彩夺目,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边城留下这块瑰宝,得感谢陕西的盐帮,功劳当归于盐。
抗战胜利的第二年,永宁黄福州盐号,购置了十几部大胶轮板板车,每辆车由四个脚夫拉。从泸州蓝田运盐到永宁,来回一趟要一个星期。曾俊才是盐号上雇请的管事,那年头内战激烈,兵荒马乱,匪患猖獗,一次他负責押运的板板车队,经过江门峡,遇特大暴雨,车无法前行,天又渐渐黑了下来,只好在路边的幺花店留宿。半夜三更,一伙土匪吊坨摸来“邀鞭子”(土匪黑话就是行抢劫),十几顿盐巴被土匪抢走,几个拉车的脚力还被打伤。管事无能力赔赏,被告到官府判处牢狱,弄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盐,带给他灾难!
临解放那几年物价飞涨,法币,金圆券,美钞市面上失去信用,兵荒马乱,交通受阻,盐巴价格抬高,三十斤大米才能换一斤盐。许多农民买不起盐,有些人家将一小坨盐用粽叶或麻绳捆着吊在碗架上,沾菜时取下磨几转,又挂吊起来。人们称之为“吃挨盐的日子”。有位五保老人一年只能吃到半斤“挨盐”。
五十至七十年代,国家贫困,经济落后,物资短缺,盐也被列入计划供应。每人每月大概一斤,坨坨盐变成了面面盐,又称鱼子盐,来自海边,小颗粒如鱼卵。自然灾害年代,只要将盐放点点菜油在锅里炒香,肚子饥饿时,舀点炒盐冲上一碗开水,饥肠辘辘也的到来暂时的满足。盐水喝多了,水肿病也加重了,更加快了人的死亡。
近半个多花甲,物资日益丰富,市场经济替代了多年的计划经济,盐也同油、米、肉、糖一样,敞开供应,各取所需,应有尽有,不过在老年人的心目中,物资紧缺的阴影仍然存在。记得几年前,日本的核电站泄漏,影响海边盐的生产。不知哪里吹出一股谣风,说盐要计划供应了。谣言不胫而走,于是,城乡出现了一股抢购食盐的风潮,顿时间卖盐的商店,超市,排着长串买盐,商家也糊糊涂涂让大家限购,有的抬高价格。盐业公司,也没有心里准备,对商家限量批发。几天时光城乡的盐卖空了,有的人家一家伙就购买几百斤,能够去找到多买盐的门路就感到有本事。数日之后,谣言破除了,大量的食盐也从产的调运而来。这一场有关盐的风波,给人们许多警示,不要轻信谣言,同时也说明,盐,在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地位。盐,百味之首也,盐,身体之需也,盐也包含着许多故事和文化,请君慢慢去看《大清盐商》!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yifuya.com/html/sanwen/xssa9oss9i6f2f3.html
上一篇:匆匆离开,只因为我深爱你
下一篇:赶场琐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