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华

如华

干理敏捷小说2025-07-24 03:37:12
庙口胡村的女人们一致评论:“我村,最能干的女人是如华。”这话不假。乡村里,大凡言及算个人物的,乡邻奔走相告之间,少不得杜撰上传奇成分。这如华,当是个人物。你或要问:“凡事讲究确凿的证据,你得摆事实让我
庙口胡村的女人们一致评论:“我村,最能干的女人是如华。”
这话不假。乡村里,大凡言及算个人物的,乡邻奔走相告之间,少不得杜撰上传奇成分。
这如华,当是个人物。你或要问:“凡事讲究确凿的证据,你得摆事实让我等信服。”
莫急,你且听我细说道来:
我记忆中逗留的身体康健的如华,正是刚过四十,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的年纪,她有着杨贵妃的丰腴与白皙,伶牙俐齿,整日阿弥陀佛不离口,见人脸上堆笑。她涵养极好,我亲眼在水塘边见她与妇女们戏说,对方拉了脸,差不多是谩骂的态度,一口唾液淬到她的脸上,她却依旧保持着微笑,知趣走开,却一点也不恼。
母亲是个直肠子,与她过了几次招,回家小牢骚:“这是个笑面虎,精明到骨子里,庙口胡村的女人多大大咧咧,没一个女人能赛得过她。”
这话,我信,我笃信,我深以为然。
如华是个生意人,丈夫是个老实巴交的泥巴汉子,是个遇上如华半天憋不出一句话的主儿,凡事由如华说了算,这个男人长年在外打工,便是农忙时节也少有回家。如华的公婆更是老实巴交,我家就在如华家边上,进进出出,只见如华对公婆拉脸谩骂无忌的份儿,从未闻过如华的公婆喉咙在家粗过,倒是我许多次早起上学,途经如华婆婆的窗口,听见她低沉的哭泣声。如华的公公早些年因青光眼失了明,对老太婆都是大气不敢出一声,传言他在家吃饭是单独的待遇——自己拿一个豁口斑斑的瓷碗,单独了吃,不可上桌,说是有毛病,怕被传染——当然,这规矩也是精明能干的媳妇立的,老太婆没这个言论权,也狠不下这份心肠。如华生有两个儿子,是两个活泼好动,脑袋瓜灵光的儿子,母以子贵,在那时的农村一个村妇平均不到一个儿子的状况下,如华生了两个,底气十足,跟一般没有生儿子的村妇说话更是保持惯常的谦逊微笑:“她婶,还是女儿好啊,女儿将来都要出嫁,儿子要留在身边,我们要拼命赚钱给他们娶媳妇呢,女儿还有肉糕吃呢,他婶,想开点。”她走路喜欢迈猫步,又喜欢穿旗袍,袅袅娜娜,丰腴的身体很有风韵,她说话有话到口边留三分的习惯,好心一番安慰失落的村妇后,定不会多言,微笑起身回家。被安慰的村妇,看着她那连走路似乎都在微笑的背影,恨恨骂了声:“骚货。”
如华在家,对男人,对公婆习惯了颐指气使,对两个儿子却一向是和颜悦色,从不责骂,这让大家深深佩服如华的教子有方。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个儿子一致与母亲结成统一联盟战线,一致对父亲热嘲冷讽,对爷爷奶奶大声呵斥,甚至是拳脚相加,但如华每每目睹这样的场景,只是愠着脸,却从不呵斥儿子们停下。我每每见识这般,诧异不已,回家当新闻一样说与母亲听,母亲一声冷笑:“有能耐的女人呗。”下次,再不许我去多凑热闹了。
前面已说:如华是个人物,似乎我并没有说出她算得上人物的真正分量。而这,确非常有必要补上。
说及如华的能力,那真真是要令大家竖起大拇指,瞠目结舌的。说来,这女人未进过半日学堂,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却是我们庙口胡村第一个走街串巷,做起贩卖生意的第一个女人,她力气也好,她的秤杆能拨得满天星,精确到两以下,她的算盘也是绝活,噼里啪啦,一口气能拨到“六百六。”
这确实是个人物呢,说来惭愧,我小学三年级学过珠算,到如今算盘上的方位须得辨认半天。好在,我们已经脱离了算盘,走进了计算机年代,要不,我珠算考试都不能通过,连个小会计都考不上。
如华的能干,也是十里八乡见证过的。她家早些年失过火,那是一次烧午饭时,坐在灶膛里的老头子忙着打盹回房小憩,火星子溅到柴垛里,趁着朗晴的好风势引发了火灾。这次火灾,损失惨重。三间青砖黛瓦的阁楼房子,窗棂楼板都成了黑糊糊的焦炭,阁楼上囤积多年的一堆杉木木料(准备盖新房子用)也成了无用的焦炭了,房子只差坍塌了,粮仓里的稻谷也焦糊了。发火灾时,老头子正在房间里做着美丽的梦。大家急匆匆救出了他,他心有余悸,一个劲落泪。如华阴冷着脸:“怎么没烧死呢?”顾不上安抚公公,对着被火灾吞噬的财产,捶胸顿足半天,在地上失声痛哭,两个儿子心痛将母亲从地上抱回房间。如华因此卧床了近一个月,我每日上学经过她的窗前,总能听到深深的叹息声。
一月后,如华不再卧床了,脸上恢复了往日惯有的笑容,将自己收拾得更容光焕发。她爱漂亮,喜好穿剪裁得体的大红颜色的旗袍,头发梳一个圆髻,一丝不苟盘在脑后,头油抹得发光,脸上终年抹着厚厚的白。这格调,与乡间妇女大多的衣衫不整,许多人不管有没有陌生人在场,撩起衣襟就奶孩子的作风相比实在是鹤立鸡群。因此,如华平常与村妇们交谈大抵遭嘲讽,如华大抵不计较,大抵保持着和颜悦色,腰板挺得直直的笑容走开。
这如华,着实是个能人。遭火灾一月后,她更加精神抖擞,走街串巷更勤快了,生意也更精明了,她有个不成文的习惯:喜与男人做生意,对女性生意同胞却不屑来往,然她与男子做生意,秤杆进来的话,必争多几两,出去的话,必争少几两,她是个女流之辈,做的又都是小本生意,譬如贩卖桔子,蜜枣之类的,秤星上跑来跑去的几率甚是频繁。那些男人,也大抵能被她的能说会道说服,倒是心甘情愿被她缺斤少两的,都能够欢欢喜喜出了她家的门。还有许多男人,慕了她爽气,不欠账的好名声,宁可舍近求远来与她做生意。
如华的小本生意逐渐红火,如日中天。在那会的农村,是很地道的小康了。平常人家,除了亲戚来家用饭,平时断舍不得到肉摊上割回一两斤肉改善伙食,蹭荤的。如华家不一样,三头两天光顾肉摊,伙食很是丰盛,日子很是光鲜。久而久之,如华与食品站里卖肉的师傅混熟了,割肉也能捡得到多一坨的便宜。如华丰腴,会打扮,也有几分姿色,食品站里有位读了些书的赵师傅,熟读些鲁迅先生的文字,有意打趣她,便借了鲁迅先生《故乡》里豆腐西施的典故,戏谑称她“鲜肉西施”,大家大笑,如华没念过书,自是听不出里面的意味,但西施这个美女她是知道的——终日里的电视信息看来的嘛。她欣然笑纳,还一个劲谢谢赵师傅:“赵师傅就是有文化呢。谢谢啦。”大家哄堂大笑,旁边有卖蔬菜的王二嫂刻薄道:“卖肉更好。”大家的笑意更深了。那年月,常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