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得上真正的孝
怎样才算得上真正的孝怎样才算得上真正的孝?孔子对这个问题做了如下回答:“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里的“几”当委婉讲,意思是儿女如和父母有不同意见,即使是父母错了,也应该委婉地去劝
怎样才算得上真正的孝怎样才算得上真正的孝?孔子对这个问题做了如下回答:“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里的“几”当委婉讲,意思是儿女如和父母有不同意见,即使是父母错了,也应该委婉地去劝止。“几谏”,就是克制自己,用一种婉和的方式去劝说。“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的意思是敬重、顺从而不怨恨。这里的敬和顺就是孝的真谛。因为敬,就会顺。因此敬和顺也常常和孝连在一起,称作孝顺、孝敬。仅仅为老人提供物质上的供养,而缺乏“敬”和“顺”还算不上真正的孝。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是说,现在的所谓孝,以为能养活老人就行了。那么你也养狗养马,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而没有发自内心的敬重,那么这跟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在这里孔子明确表示,缺乏内心敬、顺的孝,和饲养宠物没有什么两样。而我们现在就有许多人对宠物的关心远远超过父母。
孔子的学生闵子骞是个孝子,孔子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意思就是:闵子骞才是个真正的孝子,人们听不到他的父母兄弟有批评他的语言。
闵子骞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的棉衣铺着厚厚的棉絮,而闵子骞的棉衣里塞的却是芦花。一天,父亲出门,闵子骞冻得直打颤,连拉车的绳子也握不住。父亲以为他偷懒,就一鞭子抽过去。芦花从打破的衣缝里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子骞受继母虐待,一气之下就要休逐后妻。闵子骞跪地求父道:“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两个弟弟都要挨冻。”他的举动感动了父亲和继母,从此继母待他就和自己的亲儿子一样。
这个故事出自《二十四孝》中的“芦衣顺母”,故事阐述了“孝”除了对父母的赡养,还包含宽容、理解、友爱、以德报怨等高尚的道德情操。赋予“孝”更为深厚的内涵。“芦衣顺母”突出了“顺”这一孝的重要标志。
孔子曾经对子夏说过:“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的意思是:做晚辈的最不容易的就是和颜悦色。有事帮着去做;有好吃的,请他们一块享用,这样就能算“孝”了吗?。在这里孔子告诉他的学生,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长辈始终如一的顺和敬。
可见孝不单单是让父母衣食无忧,更要让他们身心愉悦。孝体现的是子女对父母的感恩和爱心,父母含辛茹苦将子女抚育长大,那一份永恒的爱心,是报答不完的。于丹在她的《论语》心得中用一则寓言,讲述了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奉献。她说:有一棵大树,年轻时它给在树下玩耍的孩子攀爬戏嬉,提供果实;孩子稍长,树又为他遮风挡雨,提供阴凉;孩子长大成人,树又用自己的躯干,作为他建房造屋,制作家具的材料。孩子老了,树也被锯掉,只留下树根。但它仍惦记着在它庇护下长大的孩子。它说,孩子我现在什么也不能给你了,剩下的树根,你就劈了当柴烧吧。父母就像大树一样,可以为子女牺牲一切。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近乎一种本能,只有付出,不求回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绝不是一个“孝”字,就能报答得了父母对子女的关爱的。
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思是父母老了,我们应该为他们的高寿而喜悦;同时我们也应该担心,他们能够陪伴我们的时间不多了。真的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一天,请再多的和尚道士超度,烧再多的豪宅、冥币又有何用。乘父母健在,我们应该想想,在有限的岁月中,还来得及为他们做些什么。
孝是中国伦理道德的精髓,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子女对父母的个人行为。
2011.9.2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yifuya.com/html/sanwen/x688aooo59ou031.html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