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落记忆:走家串户

院落记忆:走家串户

众寡不敌散文2025-04-25 01:56:26
作为一种在特殊时代和特殊地区存在居住方式,大杂院在居住的舒适度上可谓乏善可陈。我以为,它的最大价值在于其包容和融洽:在这种院子里,家与家之间没有非常明确的界限,在天井里搭上几把椅子,这里便成了几家人共同的客厅,摆上一张饭桌,又成了几家人共同的饭厅。走在院子里,就像走进了一个由很多户人家组成的大家庭。
不仅如此,院落对外来者也不设防,除非形迹可疑,否则完全可以大摇大摆地走进一座院子里,在里面逛上几圈,看看住在里面的人都在做些什么,没有人会用警惕的目光提防,而在现在那种配备有全天候保安巡逻、全方位监控设备和单元对讲门的“高品质社区”里,这不可想象。
我上中学的时候,每逢冬天的早晨,凛冽刺骨的寒风便让骑车上学成了一种酷刑,不过,路不远,我干脆步行去学校。时间一长,从北街、田家巷到西街这条路上的每一间房子、每一个角落我都了如指掌,闭着眼睛也不会走错路。有一次,某同学告诉了我一条“捷径”:从北街上的某个不起眼的院门进去,在院子里七弯八拐一通,然后从田家巷的另一个院门出来,这样可以少走一段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跟他走了一遭,虽然节省的路程很有限,但是在别人院子里穿行的那种新鲜刺激的感觉让我一下子接受了这条新路,从此我便每天行走在这座院子里。
这座院子的结构很有特点,它又窄又长,前后串起了六七个天井,里面住着十几户人家。后来我才知道这座大杂院竟然还有个正儿八经的名字:李家长房子,是古城中比较有特点的大院。冬天的早晨天亮得很晚,当街道上还亮着路灯的时候,我走进北街的那个院门,穿过一个又一个大同小异的天井。此时的院落,刚刚从沉睡中苏醒,家家户户打开房门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有的睡眼惺忪地站在屋檐下洗脸刷牙顺便用洗脸水浇浇花台里的花草树木,有的在天井里生蜂窝煤炉子冒出滚滚浓烟,一位大叔吃力地把他的三轮车从狭小的院门中推出去,一对以卖凉粉为生的夫妻正收拾着他们的行头把各种作料和一碗碗凉粉分门别类地放在摊上准备出去叫卖,一位大嗓门的阿姨经常站在天井里大声喊她的孩子起床吃饭了,几位老太太每天早上这个时候都已经收拾停当拎着录音机拿着剑出去锻炼身体了,当然也有和我一样的学生背着书包匆匆忙忙擦肩而过。日复一日,这幅生动鲜活的画卷在我面前无数次地展开的同时,也让我渐渐地融入了画卷之中,不少住户竟然也认得我了,有时候甚至还会对我笑笑,完全没有把我当作这个院子以外的外来者,这让我心里不免有些感动。
后来,高中毕业了,这座院子也就没再去过,只是,每当回忆起来,对那里仍然有一种熟悉而亲切的感觉,如同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一样。
标签
相关文章